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科技碰撞传统,智慧闪耀“三月三”文化展
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3月25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专业优势,在我校"潮涌新时代·多彩三月三·共筑民族情"主题活动中打造"科技+文化"沉浸式体验展区。通过虚拟仿真、智能交互等前沿技术,让千年非遗在数字世界中焕发新生,为传统节日注入科技动能。
人机共舞展风采
由我院与校外合作自主联合研发的四足机器狗"笨笨"与自主开发的智能AI交互机器人"小航"的默契组合成为全场焦点。搭载多模态感知系统的"笨笨"通过激光雷达实现自主导航,在师生簇拥中完成舞蹈的精准复现;"小航"则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支撑,以生动语言讲述"三月三"的起源发展与文化内涵。这对科技搭档的灵动演绎,既展示了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突破,更构建起传统文化传播的数字化新范式。

航天筑梦强担当
在航天精神体验区,由计算机协会自主搭建的《坎巴拉:太空计划》全真模拟系统吸引众多师生驻足。参与者可通过动态参数调节界面,实时调整火箭燃料配比、轨道倾角等32项核心参数,在虚实交融的场景中亲历运载火箭从组装到发射的全流程。该展项将航天系统工程知识与虚拟仿真技术和我校航天院校特色深度融合,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在互动实践中深入人心。

数字孪生传文脉
"八桂云游"数字建筑展区依托《我的世界》平台,由学生团队历时14天完成12座民族建筑的数字化复刻。其中广西程阳风雨桥以15万块像素单元精准再现榫卯结构奥秘,鼓楼建筑群通过3D建模技术还原11种传统壮锦纹饰。参与者不仅能720度全景漫游,还可通过AR寻宝系统收集虚拟绣球,在趣味互动中解锁建筑背后的历史典故与文化密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筑民族情。

此次活动累计提供互动体验服务超500人次,不仅让师生感受到民族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魅力,更强化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结合专业特色,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助力文化传承,将持续推进"专业+文化"育人模式创新,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室+民族文化数据库+智能交互平台"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承体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插上数字化的翅膀,让科技之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文字:张莉萍 董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