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日期: 2024-06-09 信息来源: 点击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团队合作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具备数学、自然科学、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计算机、IT及其相关领域从事复杂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实施、运维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算法分析与设计、信息安全技术、计科专业综合应用课程设计。

主要实践性教学:编程基础综合课程设计、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综合课程设计、计科专业综合应用课程设计、移动应用软件开发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学制4年,在校学习年限46年。符合学校学位授予相关规定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模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融合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知识,为专业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学生需要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有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参与各类项目、学科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

三、培养特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涵盖了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关注最新的技术趋势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的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非常注重实践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突出创新”培养模式,大力开展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结合学科发展,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学生多次获计算机类区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

四、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师23人,其中专任教师22人。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以上的有9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职称8人,硕士生导师4人,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TITT)”特聘讲师1人,信息技术“国培”专家1人,全国虚拟仿真大赛评委,省级教学创新大赛评委1人,具有企业实践或工作经历的2人,高级程序员职业资格的有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在读博士1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五、专业实验室

本专业实验室建筑面积1000余平米,实验设备值800余万元。包括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软件技术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室、桂航-华为联合鲲鹏生态创新实验室、产业学院新工科创新实训室等10个实验室,另外还包括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天马信息工坊,一个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大创项目和其他实践项目的实践环境。

计算机基础实验室Ⅲ

1 计算机基础实验室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

2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天马信息工坊1

3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天马信息工坊


桂航-华为联合鲲鹏生态创新实验室2

4 桂航-华为联合鲲鹏生态创新实验室


六、专业建设

科研成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地方及国家的科技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先后完成了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SCI/EI检索15篇,获专利授权20项,获软件著作权40项。

教学改革:获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区级教改项目10项以上。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学生实践:指导学生获各类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50余项,其中获得广西ACM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4项,获得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区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7项;获得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总决赛二等奖1项,获得广西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鲲鹏应用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1项;获得区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余项。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天马信息工坊3

6 部分学生参赛获奖奖牌、奖杯


2024GXCPC合影

7 组队参加第七届广西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


Copyright@2020-2022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版权所有